首页    新闻速递    【于生元教授、董钊教授专访】加速头痛防控体系建设,提升偏头痛诊治水平

【于生元教授、董钊教授专访】加速头痛防控体系建设,提升偏头痛诊治水平

创建时间:2024-09-06 11:32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且致残的疾病,具有高患病率、高度失能性、高疾病负担等特点,位列全球第二大失能性疾病,而且是50岁以下人群的首要失能原因,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主要问题之一。

 

偏头痛不仅给患者在工作、学习和家庭上造成沉重负担,还与21种伴随性疾病挂钩。偏头痛患者合并失眠、抑郁、焦虑以及胃溃疡/消化道出血的概率是非偏头痛人群的3倍。此外,偏头痛还会增加罹患认知功能障碍、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然而,偏头痛临床诊疗中却存在着诊断规范率欠佳、治疗药物使用不当、疾病认知程度低等诸多痛点。 

 

近日,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医学部主任、国际头痛学会理事、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会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头痛与感觉障碍专委会主任委员于生元教授和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医学部、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头痛与感觉障碍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董钊教授接受专访,就偏头痛诊治技术和学科发展、偏头痛诊疗能力提升策略以及中国头痛防控体系建设进行了深入阐述。

 

b99ed9b5a49e75fbb0509f5ccce0b64(1).png

 

于生元 教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医学部主任、主任医师

清华大学及南开大学兼职教授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

国际头痛学会理事、亚洲头痛学会候任主席

世界卫生组织lifting The Burden中国区负责人

中国医师协会理事、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会长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理事、头痛与感觉障碍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前任主委等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偏头痛诊疗能力

于生元教授指出,头痛种类多,诊断方法复杂,其诊断在国内外都是难题。尽管经过培训,头痛的诊断水平有所提升,总体诊断率也升高至20%以上,但仍较低,首要原因是头痛的专病诊疗队伍不够壮大,神经科医生对头痛诊断能力参差不齐,基层医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的机会有限,也影响了他们诊断能力的提升。

 

他认为,要加强头痛亚专科医生队伍的人才建设,一是可以通过规范诊疗培训如开设精英培训班来培训未来的头痛专家;二是利用学会的资源平台举办学术交流活动,普及头痛规范诊疗知识。然而,培训班覆盖面和容量较小。中国头痛防控体系的建设弥补了上述缺点。体系内每月精心策划交流活动,如专题讲座、面对面案例讨论等,还会举办一系列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术会议。通过这些活动,加强了体系内成员的内部沟通,提升了专业技能,共同推动了整个头痛诊疗团队的发展与进步。

 

“对于人才队伍的培养,不仅是简单的业务培训,更要激发他们在专业发展上的兴趣和动力,这至关重要。需要在学术方面提供更多激励,让临床医生能在学习和工作中找到成就感。”于生元教授认为,目前正值神经科学研究蓬勃发展的阶段,对功能性疾病的探索手段和条件日益完备,相关研究人员将会拥有更多机遇和挑战。在药物研发方面,针对特定关键分子的药物,已经在治疗上取得突破。例如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受体拮抗剂瑞美吉泮,可通过阻断神经递质CGRP与受体的结合来缓解偏头痛症状,是从发病机制出发,阻断发病通路,而非被动缓解疼痛,对于偏头痛患者的治疗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头痛的发病机制复杂且目前仍未充分研究透彻,未来还有很多研究工作要做。

 

完善头痛防控体系,促进偏头痛诊疗及学科发展

于生元教授指出,我们需要采取多种途径来促进学科发展。首先,需要强化和完善中国头痛防控体系,使其真正发挥效能,让更多的医护人员掌握头痛诊疗技能,并在未来在更大的区域逐步推广,最终覆盖至全国范围。

 

此外,要通过学术会议促进偏头痛诊疗和学科发展。日前,2024头痛与感觉障碍学术大会暨第十六届重庆头痛眩晕学术年会在重庆市成功举办。近千名从事头痛、眩晕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医生参与此次会议,解读中国偏头痛指南、探讨偏头痛治疗相关进展和诊疗经验,并进行了中国头痛基地及防控体系建设等诸多学术探讨,为提高我国头痛、眩晕诊疗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开发辅助诊断工具,提升偏头痛诊断能力

头痛的原因和类型复杂多样,其诊断关键在于详细询问病史。然而,我国医疗现状是医生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接诊大量患者,难以做到对每位患者病史的详尽了解。

 

对此,于生元教授团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国际疼痛学会的诊断标准和诊疗指南,研发了一套头痛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DSS),并持续优化升级,在近期推出了CDSS 2.0版本。新版系统不仅能提供诊断支持,还加入了治疗建议。在新模式下,患者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自行填写病史信息,医生可以在系统提示下对重点问题进行追问,从而大大缩短问诊时间,有效提高了门诊效率,减轻了医生的工作压力,而且该系统的诊断正确率可达90%以上。目前,该系统已在中国头痛防控体系的医院中广泛部署,并得到了良好反馈。

 

cdf75ffd4afd0e0790bc383e0cd6ff7(1).png

 

董钊教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医学部神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

军队三才一队托举工程“科技顶尖人才”

国际头痛学会 (IHS) 会员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头面痛学组副组长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头痛与感觉障碍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疼痛与感觉障碍专委会委员

 

开展《中国头痛诊疗服务体系发展促进项目》,加速头痛防控体系建设

2022年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头痛与感觉障碍专委会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正式启动了头痛防控基地及体系建设。

 

董钊教授介绍,该体系包含多个基本单元,如头痛门诊和头痛中心,以及更高级别的专家委员会单位(即高级头痛中心)。目前,该项目已在全国20多个省市建立了200余家头痛中心和门诊,初步形成了“诊、随、研、传、帮、带”六位一体的防控网络。其中,头痛中心主要承担医教研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区域辐射能力,还要承担一定的临床科研任务,并将头痛作为专业发展方向之一。头痛门诊则负责头痛疾病的初级诊疗工作。头痛门诊或头痛中心的设立有一套评估标准。体系专家委员会定期举行头痛中心评审会议,各个中心阶段性进行工作成果汇报与分享,推动头痛诊疗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还发起了《中国头痛诊疗服务体系发展促进项目》。该项目通过定期举办各类会议,由领域专家讲解专题知识,进行病例分析,促进成员间的交流讨论,从而提升体系内学术水平,快速建立标准化的头痛诊疗体系,推动全国头痛诊疗的同质化。同时,头痛防控体系积极推广头痛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DSS),来规范化管理和诊疗头痛患者,覆盖诊前、诊中乃至诊后随访阶段,以提高诊断准确率和规范治疗率。

 

随着头痛防控体系的建设,多项科研工作也在进行中,尤其聚焦于偏头痛的研究。据了解,董钊教授团队目前已成功申请到首个头痛领域的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该研究将携手全国多家头痛领域优势医院和研究机构共同推进,致力于提高我国偏头痛诊疗技术和规范化诊疗水平。

 

对于头痛防控体系的建设,董钊教授很有信心。“未来3年,中国头痛防控体系将会尽快覆盖尚未设立头痛诊疗中心的省份,力求实现原发性头痛诊断和治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满足民众医疗需求。后期还将推出头痛地图的服务,指引头痛患者前往合适的诊疗中心。同时,该体系也将提供不同时间段、不同级别的培训课程,鼓励更多医生参与头痛学科建设,跟进国际最新诊疗技术,持续优化头痛诊疗服务质量,合力推动中国头痛学科体系全面发展。”